新聞中心

 挑戰創新扭轉形象:林口煤倉工程紀實

發布日期:2020-11-09

引言

沿著西部濱海公路,你一定很難忽略矗立在海岸邊的十座大型建物,那是由工信工程負責統包設計及施工建造的「林口電廠筒式煤倉」(Coal Silo)。藍綠的色彩搭配,將這群七十二米高的筒狀煤倉融入身後的藍天、綠地之中,與不遠處的野百合彩繪造型煙囪,以及同樣由工信承攬的卸煤碼頭,相互輝映,這三者分別代表台灣電力公司「林口電廠更新擴建計畫」三項改進重點:燃煤的儲放、發電及運送。
隨著經濟發展、民眾生活品質持續向上提升,台灣的電力消費量逐年增加。然而,近年來公民環保意識的抬頭,以及PM2.5帶來的汙染問題,台灣人民開始關注能源政策發展,要求國家推動能源轉型,高汙染的傳統火力發電便成為批鬥的首要目標,其中又以燃煤電廠受到的抨擊最多。除了老舊的發電機組,林口電廠過去的露天型堆煤場易造成煤灰1揚塵,細碎的煤炭粉粒暴露在空氣中隨風飄散,形成另類的空汙來源。為此,林口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特別規劃採用筒式煤倉設計,用以杜絕傳統儲煤過程中所產生的煤塵污染。
林口煤倉是全台首座大型室內燃煤儲存筒倉,AB兩列共有十座筒倉,每座煤倉可儲存七萬噸燃煤,總儲存量達七十萬噸,搭配全自動犁式岀煤機系統,能夠提供林口電廠三部超超臨界發電機組2滿載發電三十天。
在台灣沒有參考範本的情況下,煤倉整體土木結構、功能設計、設備配置乃至於與電廠其他設備之運作配合,均為國內首次執行,而這套煤倉系統的引進要從一本「武功祕笈」說起……

工程始於看圖(節錄)

林口煤倉施工所專案經理謝淳泰悠悠地掀開他的銀色筆記型電腦,一邊解釋道:「這是全台灣第一個執行煤倉建設的工作,煤倉在全世界使用的頻率非常高,世界各地都有,但是不論國內或國外,電廠都是屬於比較封閉的環境,想要參觀國外電廠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所以當初設計煤倉系統只有書面資料可以參考,再把他們的東西套用到台灣。我都偷偷把那些資料叫武功祕笈,我們煤倉系統發展的原意、功能性、使用性都是參照這些報告。」接著謝經理開啟他珍藏的「武功秘笈」,那是專門製造犁式岀煤機的日本廠商三井三池,撰寫來介紹他們的系統應用,另外配合著台電90年代的出國參訪紀錄以及日本橘灣電廠的報告,設計全台灣第一套煤倉系統就是從「看圖說故事」開始。

向工程英雄們致敬

公共工程的建設、完工系集結眾人之力而得的成果,在宏偉的建物背後,永 遠有著一批又一批的無名英雄,他們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,將自己的青春奉獻 於工程之中,既不邀功也不抱怨,他們為社會環境帶來進步,卻不曾被提起,低調 地完成任務之後逐漸淡出,繼續隨著工程移動而遷居。 是以《林口煤倉工程紀實》紀錄的不是工程,而是做工程的人,內容多著墨於 人員的經歷、話語,期望透過第一線人員的角度,呈現營造業的辛苦、無奈、使命 及專業。每當談起工法他們總能滔滔不絕,但聊到自己的辛勞時,卻總是用簡單 的幾個詞帶過,「又土又木」是自嘲也是自謙,他們的工作成果盡人皆知,工作過 程中的勞苦也值得被看見。(節錄)



更多精彩內容,請下載「挑戰創新扭轉形象:林口煤倉工程紀實」